臺南市北區區公所於113年6月12日(週三)下午辦理社造工作坊-「拓與憶~過往的路」,由赤崁文史工作室前臺南市文獻委員鄭道聰老師帶領大家體驗小北城門周邊的故事,體驗當年商賈的計數方式,以及鄭成功登陸頭暝的三老爺宮和赤崁樓之間的軍事重要性。
1624年以來的臺南,街市的型態及飲食文化隨著時間變化,台江內海已不復見;在鄭道聰老師的考據及導覽下,重新認識德安橋兩端牛車如何往來,各地商賈沿著小北城門進出城門時如何在各個廟宇間停歇,藉由「元和宮」石碑的記載來瞭解,商號捐款宮廟得以在廟埕休憩的互動,也幸好保存在「元和宮」石碑未遭戰亂及改建而破壞,窺見獨特的「蘇州碼子」計帳方式,完整呈現在沒有阿拉伯數字「零」傳入時,先人的記帳是如何的處理。
為使歷史影像更深入人心,也請藝術工作者的中樓里長楊政衡協助製作米斗,由鄭老師準備道地毛邊紙,於現場體驗古時期糖、米及糕餅的包裝,並安排現煎椪餅,讓大家深刻體會傳統麵食的美味。
在鄭老師帶領下,穿街走巷在歷史的巷道大銃街上,穿越時空在1624年至2024年之間,鄭成功如何登陸、如何寫信給荷蘭人、如何以懸殊的軍事裝備拿下普羅民遮城;而先民又是如何沿著小北城門進出府城,販售農作、如何在城門下討生活。
潘區長表示「滄海桑田幾變更」,曾經的「總鎮署」和大小北城門皆已不復見,僅在狹小的街道和僅存的老房子中尚能追憶曾經的歷史;,本次活動除了帶領大家回到歷史街區走一遭,也帶來情感上的共鳴,體驗古代環保包裝及計帳方式,讓社造小組的成員,進一步瞭解公所所在的鎮北坊歷史,公所也為2025的建城300年準備,ㄧ起期待見證歷史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