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單位:教育局

發稿時間:114年11月17日11:55

 

臺南市以文化古都聞名全國,為強化中小學生的文化資產保存素養,南市中西區成功國小、東區勝利國小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動計畫,落實中小學文化資產教育向下扎根目標,透過教育傳承地方的文化與歷史,不負臺南文化古都的美名。

 

市長黃偉哲表示,文化資產保存不僅是保存建物、遺跡本身,更重要的是將文資變成教育資源,文資教育應從小扎根,讓學校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重要角色,透過「教育、體驗、互動、認識」的機制,培養下一代文化公民,讓學生理解與傳承在地故事。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地方文化資產」為可深入且可活化的內容,教育系統應有保存、活化與傳承的角色,透過課程、實作、數位等方式,讓學生不只是接受知識,更能主動參與,體驗與理解文化資產與多元文化,以鑑往知來。

 

位於赤崁文化園區旁的成功國小113學年度規劃執行「成功赤崁首部曲-重現赤崁的最後一哩路」文化資產保存教育計畫,創新整合社會、藝文、健體三大領域,規劃五大子課程,讓學生實地踏查古蹟、運用數位學歷史、透過VR體驗歷史事件、最後動手製作古蹟模型,深入認識在地古蹟,培養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與價值觀。

 

成功國小校長陳建銘指出,文化資產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鄉的認同感。學校即將搬回重建後的校舍,藉此計畫讓學生更深入了解赤崁文化園區,希望孩子不只學到知識技能,更能在實踐過程中感受社區歷史的文化底蘊,深植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

 

成功國小的創新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成為文化傳承的小小導覽員,更在他們心中種下愛鄉護土的種子,為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樹立新典範。成功國小五年級陳同學分享:「透過VR體驗,我好像真的回到大航海時代,看到荷蘭人建造普羅民遮城的過程,比課本上的文字更有感覺!」六年級同學則說:「我們小組負責解說大天后宮中的螭首,為了準備解說稿,查了很多資料,現在看到螭首就覺得特別親切。」

 

而鄰近東門城的勝利國小以113學年「探索東城—運糖之路」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動計畫穿越古今看東門,探索「滿街是糖.甜到冒火」的故事。校長賴銘傳表示,大東門是往昔府城通行最熱絡的城門之一,很多業主與糖商都聚集在附近,至今仍保留珍貴的文化遺跡及人文記憶,此區有臺南神學院、東門巴克禮教會、彌陀寺、祝三多廟等宗教據點,是府城最具中西文化薈萃、多元宗教融合之處。

 

學校透過校內教師社群、文史專家,結合社區及產業資源,引導學生建構在地知識學,培養對在地的認同感,其中以「東門街大火三天」的特殊歷史事件作為創新的活動設計,將校園周邊的地景融入闖關設計中,藉由任務解謎引導學生打開觀察、體驗、實作、思辨、討論等五感,並結合地圖的識讀與運用,讓學生更認識學校、社區的周遭環境,更與在地資源、地景產生聯結,透過繪製個人的東門大街印象地圖的總結活動,加深孩子們對歷史人文、社區的關注與反思。

     

    新聞稿來源: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878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