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新聞平台

「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

台南新聞平台 | 2025-09-26

分享:

發稿單位:觀旅局

發稿時間:114年9月26日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邀請作家張耘書及鄭佩雯採集各類職人的生命故事,推出「臺南奇人帶路」,傳達臺南人的生活精神與態度。時下最夯的「臺客包」-茄芷袋,原是早期臺灣農村傳統提包,因名牌包款也有相似設計,而被稱為「臺灣LV」。臺南後壁的「茄芷阿嬤」周寶鳳是茄芷袋產業奇人,各種造型及材質都難不倒她。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茄芷袋早期以藺草編成,1970年代塑膠工業興起後改用尼龍網布製作,防水、耐磨又耐重,在農村、菜市場和雜貨店都可見到它的身影。近年來茄芷袋紅、綠、藍三橫條的經典配色,被翻轉為臺味象徵,不但有禮品店推出各式文創小物,也是2017年國慶主視覺創作發想來源,顯示其與臺灣常民文化的深刻連結。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後壁區緊臨八掌溪南岸,因藺草生長而成編織產業重鎮,至今仍有數間茄芷袋工廠供銷全臺,可說是茄芷袋的故鄉。2007年後廍社區為發展地方特色,成立「茄芷工坊」,由一群阿嬤們傳承藺草編織技藝,並加入巧思,開發出名片夾、書包、便當袋、零錢包等茄芷袋創新產品,成了當地必買特產之一。

   

現年84歲的「茄芷阿嬤」周寶鳳,8歲就跟著長輩學習藺草編織,70歲後又號召社區媽媽復振這項技藝,見證了後壁茄芷袋產業興衰及素材演變。她說,小時候鹹草就長在圳溝邊,家家戶戶都會編「草袋仔」貼補家用。早期後壁以仕安、上茄苳地區的藺草做茄芷袋,南部草料較中部寬厚粗硬,適合承重,但也較易斷,要先灑少量米糠利用油脂增加韌性,再整個人站到石碖上反覆輾平才會耐用。寶鳳阿嬤是農會家政班和後廍社區媽媽教室的班長,為了響應社區復興編織技藝,帶頭揪團買材料認真學習。因藺草愈來愈少也怕潮溼,她們曾在編織老師建議下,改用塑膠打包帶(綑綁帶)製作,難度更高,得靠手勁拉緊,一只提袋往往要花上一整天。她用心鑽研顏色、配件、夾層、襯裡等細節以符合現代人需要,把作品放在「茄芷工坊」和老街上的照相館寄賣,加減賺零用錢。曾在路上看到有人揹著自己親手設計編織的提袋,還遇過客人訂做、甚至寄日本送禮,讓她非常有成就感。

   

周寶鳳7年前動過大手術後便減少製作提袋,偶爾會用手邊剩下的材料,做簡單的寵物鈴鐺球打發時間。她有時也到「茄芷工坊」教遊客做藺草杯墊、或者畫畫自娛,很會安排生活。在後壁待了一輩子的周寶鳳說,早期這裡農業興盛,結婚前一週走一趟菁寮老街,什麼都買得到,才有「嫁妝一牛車」俗語。然而隨著農村人口外移,傳統菜攤消失,取代的是「無米樂」紀錄片及「俗女養成記」追劇熱潮帶來的觀光客。而願意留在家鄉打拚的年輕人,像是茄芷工坊負責人黃正雄、「菁寮囡仔」糙米煎餅殷維志,特別值得鼓勵。

   

觀旅局自3月起連載「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介紹臺南職人的生命故事,也邀請民眾來體驗臺南的獨特魅力。臺南埤塘魅力遊程徵件競賽獎金加碼到60,000元,投稿延長至10月20日,邀請全國大專院校旅遊達人踴躍報名。更多最新的臺南觀光景點與活動,請持續關注「臺南旅遊網」及「臺南旅遊粉絲專頁」查詢。

    「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臺南奇人帶路」後壁茄芷阿嬤周寶鳳,從藺草、尼龍網布到打包帶,巧手編出茄芷袋產業史 

    新聞稿來源:https://www.tainan.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877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