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黃麻在日治時期到戰後曾是重要經濟作物,農產品如米、糖包裝運輸都少不了麻袋和麻繩。學甲原為南部黃麻重要產地,在地工商名人龔聯禎即從營造起家,拓展到製麻、貨運、娛樂事業,他創辦的天仁兒童樂園也是由製麻廠改建。塑膠興起後,製麻業外移到東南亞,黃麻逐漸被大眾遺忘。陳怡君透過訪談調查,依耆老口述重新復育黃麻,反覆實驗剝麻、漚麻、編麻傳統工序,更舉辦島風季,串接遊程及食農教育,邀請遊客一起體驗採收黃麻,為家鄉帶進人潮、建立特色,找回產業記憶。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林國華局長表示,陳怡君2019年創立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創作素材結合學甲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不管是早期的黃麻、棉花、藺草、稻草,到今日的飼料玉米、小麥、高粱,都能在巧婦們手中加值再生。目前已開發出麻布手提袋、小麥梗吸管、絲瓜絡香皂套、玉米葉杯墊等多元產品,持續探索永續材料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可能性。
陳怡君在學甲大灣長大,曾在雲林讀書工作,從事園藝治療和花藝設計。她結婚後返鄉定居,生完小孩打算就近找工作兼顧家庭,卻發現農村已婚婦女重返職場困難重重,很容易在各種壓力下沮喪受挫、失去自我。她從雲林毛巾廠的廢棉絮得到啟發,考量大多數社區媽媽們都會鉤織手作,於是招募及培訓對編織有興趣的婦女,設計植物纖維相關手工藝品,現在共有十位夥伴。
陳怡君說,巧婦成員平均年齡25到45歲,各自依能力及時間接單,按件計酬。她善用自己的園藝治療背景,了解彼此的特質專長,同時提供工作機會與心靈寄託。陳怡君笑說,工作室是巧婦相互支持和共同成長的場域,猶如社群平臺上流行的「靠北社團」,媽媽們可以在編織創作中暫時喘口氣、放過自己,找回自信與成就感,也透過市集擺攤、教學活動,與社會重新連結。
陳怡君試過的植物還有香蒲、鳳梨葉、蘆葦、布袋蓮、酒瓶蘭、林投、竹篾。她說編織原理都相同,但天然素材從整理、保存、原料纖維處理到編織,耗時費工,加上倉儲空間成本高、品質顏色差異大,其實難以獲利。而培訓完成的工藝師也有經驗和功力落差,因此她仍在思考改善經營模式。她也透過顧客建議,不斷調整產品線,例如原本開發的玉米葉蒲團要編織一整天但不適合臺灣氣候,便只用於體驗課程。陳怡君強調,巧婦的手工藝品承載著臺南風土與社區媽媽的情感,歡迎設計師品牌與巧婦合作,一起支持永續。
觀旅局自3月起連載「臺南奇人帶路」系列報導,介紹臺南職人的生命故事,也邀請民眾來體驗臺南的獨特魅力。「2025臺南關子嶺溫泉美食節」10月18日至11月24日夜間光環境登場,歡迎大家來關子嶺溫泉區泡湯、住宿、吃美食、抽好禮。更多最新的臺南觀光景點與活動,請持續關注「臺南旅遊網」及「臺南旅遊粉絲專頁」查詢。新聞稿來源:https://www.twtainan.net/zh-tw/event/newsdetail/7578/